2021-06-21
作者|童靜瑩(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攝影|游翰庭(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
影音來源:童靜瑩、張意菡、游翰庭(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推動辦公室)
身兼中興大學環保防災中心主任與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師資培育中心主持人的楊明德教授,長期以來投入防災工作,深刻體認防災是一個很大的跨科際領域。每當颱風或是自然災害發生或是重大災後,防災中心團隊都需要臨危授命協助災害探勘、調查並提供日後災害預防的研究分析,越是跨科際的思維團隊其政策分析就能深入完整。
過去處理土石流問題,曾經因為專業分立而帶來沉痛的教訓。所以當楊明德觀察中興大學多數學生期許自己能成為國家公務員,總是鼓勵真心要投入公職的學生,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一定要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並且知道怎麼跟他人溝通。
工程師、經濟學者、人類學家的拉鋸戰
也許有人好奇,住在土石流警示溪流的人,為什麼經過了幾次災害,還是住在那邊?難道政府不曾給予協助?其實只要細究過程,便會發現這是經過一個長時間的流轉與花費所得來的空轉結果。
因為豪雨,導致土石崩塌造成土石流,使得民眾的生命財產受損。為了解決問題,政府投入巨額經費,號召工程師進行上方攔沙壩、下面儲沙池等諸多工程。然而下一次的大雨或強烈颱風又總是沖毀工程,這樣地週而復始,讓財政或經濟學家質疑投入資源於少數的保存戶,卻無法提升實質效益的作為;因此建議政府把居民遷村遷到外地去。
然而,遷村的居民因為離開原來的家園,失去工作沒有固定的收入,無法維生,所以政府得編列安家費,作為他們生活維持的費用。只是隨著時間發展,社會學家發現仰賴補助的居民實際上存在認同動搖與社會牽絆斷裂等的社會適應問題。另一方面,人類學家從文化立場反對把部落的一批人從原來的生活環境挖出來放到另一個生活環境,主張若要挽救文化失根問題,應當協助居民在原來的社會脈絡與生活環境中克服災害問題。
從土石流的一個例子中,我們明白在不同的過程中,不同的專家分別地提供了意見,最終也只是讓政府在耗時耗力的情況下讓問題回歸原點。因此,楊明德主張推廣校園的跨科際防災課程,讓新一代的青年學習跟不同領域的人溝通,發展多領域團隊合作的技巧;這將有利於未來政府推動防災政策。
政策涵納多元面向 大學也應培育跨領域國家人才
環保署近期正發展一個低碳永續家園的計劃,其中防災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環節,另外搭配生態綠化、建築節能、再生能源等技術性領域,以及人文社會或經濟財經等領域的跨界整合。所以隨著國家發展的成熟,不管是政府或是私人部門都非常需要跨科際人才。
為了培養跨科際人才,中興大學在校內開設防災和永續環境學程。楊明德注意到推動跨科際課程,不能單靠過去的教學法,他期望大專院校的老師都可以從黑板轉過身來面對同學,把教導轉成引導,從台上走到台下,參與學生的學習。透過師生的共同參與,可以讓學生對問題有深度的認識;而協助學生發展跨科際的學習團隊,則能讓學生在校內有機會累積經驗去應付複雜的社會改變。如此一來,我們便能期許青年在未來發揮經營國家的政策領導人角色,讓國家更有能力去面對世界的快速地轉變,將國家往更正向更有希望的發展之路。
厚植國家防災人才,需落實跨科際知識整合 -『跨科際教育中的師資培育』影音
影音內容摘要:
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師資培育中心主持人的楊明德教授,因長年的防災工程經驗,深刻體認惟有培育跨科際溝通能力的團隊,方能訂定思維完整的政策分析。因此,他在大學中集結有志教師推動「防災和永續環境學分學程」。影片中他提及為了讓學生習得跨科際能力,曾以中興大學康橋計畫為議題,讓學生在課堂習得專業知識後,前往康橋計畫現場,針對新舊工程的現場與問題進行多元討論。透過如此教學方式,他期望能引導新生代的人才,將人文關懷帶進生態與景觀設計工程。
身為SHS計畫師資培育的主持人,楊明德教授一方面感謝有志教師參與跨科際教育的推動,另一方面也號召當今大學教授在研究之餘能夠參與教學改革。他相信只要有更多具有經驗和想法的老師能一同參與跨科際教育行列,就能帶動整個高等教育的改變,讓國家有更好的發展。
研究領域
經歷
獲獎項目